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见解 > 专家解读 >
专家访谈:藏在校服里的美与变
来源:学校品牌管理微信公众平台2020-10-10 22:59

图片来源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源学校品牌管理微信公众号

本文首发于《学校品牌管理》杂志
2020年10月刊“学校文化”栏目

责编:范帆



藏在校服里的美与变
专访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服装系副教授闫艳

本刊记者 | 宋丽


闫艳,美育与校园文化研究专家,设计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服装系副教授。

 图片来源学校品牌管理微信公众号



校服,是每个人青春记忆里最难忘的那一抹色彩,是街头巷尾最青涩的那一种美丽。


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服装,校服往往承载着身份标识、规范管理及教育的功能,与学子们日夜相伴,甚至被称为他们的“第二层皮肤”。校服更像一面镜子,折射了不同学校的特色与文化,彰显着独特的精神气质。


2020年9月,本刊记者与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服装系副教授闫艳进行了一场线上访谈,共同聚焦校服在当下的特有形态和价值演变。


校服角色:从校园文化黏合者到增值者


走进中小学校园,或行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穿着校服的孩子们。目前,国内校服的主要款式为运动装,这源于哪里呢?


或许这要从原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说起。1993年4月,这份《意见》中关于校服设计的描述是:“学生装的设计原则是‘朴素、大方、明快、实用’,充分体现青少年的生理和个性特点。”自此,中小学生穿运动装校服便“约定俗成”,延续至今。


闫艳表示,校服对学生精神与心理的影响很大,美丽的色彩和款式不仅使学生更具精气神,也给学生们带来无形的自信和愉悦。若学生是被迫穿着,则难以表现出一个好的面貌和状态。她认为,当下的校服角色已发生了转变,由过去的校园文化黏合者转为增值者,成为很多学校打造品牌、表达价值主张和文化认同的移动载体。


确实,不少学校逐渐摈弃形式单一的校服款式,思考如何与众不同,并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选择。特别是一些民办学校,参考日韩风、英伦风校服,提供随季节、随场景替换的校服套餐,内含20多件衣物,使之成为一面展示学校形象的旗帜。


闫艳分析道:“校服的形态转变说明其角色的转变,背后则是价值的演变,而根源就是校服的消费群体发生了变化。”如今,国内中小学生几乎均为“00后”甚至“10后”,其家长多数是“千禧一代”,生活状态和追求已从“品质生活”上升到“品位生活”,偏好个性化的自我决策,与孩子都有着较强的审美意识。此时,如果学校管理者和相关企业仍以旧眼光看待校服,那么必定被时代抛弃。


 图片来源学校品牌管理微信公众号

校服改革:道阻且长,但很有必要


中国校服是否扼杀了个性?关于校服的讨论总是那般热烈,就知乎上的这个提问,就吸引了6400多人作答。其中,有的人深切怀念,有的人积极辩论,有的人则一味批评。


从整体情况来看,国内校服普遍宽松肥大,以不合身、缺乏美感、千篇一律而受到学生抵触,或者说留下了遗憾。给校服来一场“美丽的革命”成为一种呼吁,甚至是一种呼喊——除了让校服体现组织性和秩序性,还应使之具有审美性和文化内涵。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民革中央提交了《关于推动优质供给,杜绝劣质校服的提案》,建议“改进校服美感,帮助中小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功能面料开发与校服款式设计”。


“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校服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和价值,但实践中缺乏强有力的改革行动”,闫艳说。首先,真正的校服改革并不容易,涉及产业上下游,或将遇到诸多难题;其次,学校看重教学成果,校服的设计与采购并不在学校的价值衡量体系内。可是,像这样的倡议仍有发出的必要,因为校服反映校园文化,也是集体人格的体现,唤醒需持续地努力。


谈及理想中的校服模样,闫艳向本刊记者透露:“它应具有时代性,能传递鲜明的价值主张,且满足当下学生的真正需求——这件校服是他们热爱的、引以为豪的,而不是因一种命令或规定强加于身上。其实,教育最终培养的是人,服育也非常重要,但它不是一个功利性的、立马出成效的东西。”


那么,如何在校服设计中融入学校文化?闫艳建议,设计者应深入理解学校的文化主张和精神内核,并经内在思考、消化,以精准的表现符号去呈现。除了考虑表象因素,如款式、面料、色彩等,还需考虑穿着场景中不同相关者的感官视角。


千亿市场:平衡传统与现代审美,才是中国特色


校服,不仅凝结着教育情怀,也促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


据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校服产业白皮书》显示,我国校服市场需求规模的保守估计约为1130亿至1250亿。这个千亿级市场囊括常规的校服生产、销售等链条,近年又新增定制式校服等新领域。


据本刊记者观察,国内已有大批服企品牌投资定制式校服领域,并争相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以此抢占更大的地盘。尤其是在设计中加入时代新元素,如塑造未来科技感、从疫情防护的需求打造面料等。


闫艳预测,定制式校服是一种必然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得到普及与推广。所谓“定制式”,即更加关注个体需求的差异,但并不意味着高端(门槛高、更小众)。同时,这不能仅在过往的“宽大肥”式校服上进行差异化升级,“若未能触及文化内核,噱头式卖点总有一天会被时间冲淡”。


如今,在大国崛起及重振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复兴,国潮风已成为服装时尚界的新宠,中国服装品牌开始频频登上国际时装周,释放独特的魅力。抛开让学生艳羡的英伦风、日韩风校服,我国的校服文化该怎样与中国特色结合呢?
闫艳总结道:“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服文化并非一种历史再现,更不是生搬硬套的挪用和拼凑,需把传统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审美,充分理解文化内涵再进行活化。”她指出,相对大众时尚而言,国内校服稍显滞后,需更多的时间去追赶、去超越。

编辑 | 责任编辑 |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同时,如果您在校服行业专家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并且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400-823-9878。
0
分享至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
Copyright © 校服专家行业网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