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BS国际部】于博有话说 | 知识的诅咒与教育
来源: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网站2020-06-03 15:27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旅程。从学生到老师,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才能少走弯路,打开视野,扫清前进路上的荆棘,找到最好的自己,并且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接下来NEBS国际部将隆重推出《于博有话说》系列,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
NEBS国际部主任   于中连博士

于中连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学系博士后,德州大学博士后,从事国际教育及留学行业十多年。专长于国际课程开发、中国学生国际化适用性解决方案制定和学生升学长期规划。相信教育是良心,教学需要耐心,育人需要方法,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教育工作者是为天使们发现“隐形的翅膀”。

《于博有话说》系列 第一讲 知识的诅咒与教育

Part 1   什么是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来源于美国伊丽莎白·牛顿(Elizabeth Newton)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关于一个简单游戏的研究。伊丽莎白在完成其博士研究课题中做了一个敲击实验。她把实验人员分成两组,一组为敲击组,他们每人拿到一份25首歌的歌单,然后按着歌单,利用敲击的方式传递歌的内容,另外一组为猜测组,他们和敲击组一对一配对,通过敲击组的敲击猜测他们敲击的是什么歌曲。

这个游戏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艰巨。在伊丽莎白的实验过程中,敲击者敲出了120首曲子的节奏,而猜测组仅猜出了其中的2.5%,也就是120首里的3首。更有趣的是,在猜测组猜歌曲名前,伊丽莎白让敲击组预测猜测组猜对的概率,他们预测概率为50%。那么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敲击组的估计与猜测组的实际情况差别那么大?

要理解这个偏差,大家也可以试着敲一首《祝你生日快乐》。你会发现在敲击的过程中,是伴随着你心里的哼唱。如果你录下来去听,你会很容易发现这是哪首歌,因为你听得时候,你心里也会唱这首歌。但如果要求你心里不唱这首歌再敲一遍,你会发现,你根本实现不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旦你知道了一件事情,便再也回不到不知道的状态,去讲述、去倾听这件事情了。

就好像我们被知识诅咒了一样!事实是,我们确实被诅咒了。

知识的诅咒在我们的教育和教学中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呢?如何才能打破知识的诅咒呢?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几点,也欢迎大家与我互动交流!

Part 2   预习

预习---填补教与学的鸿沟

说起预习,很多人会说,预习会有助于课堂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事实上,这些都忽视了预习起到的一个最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预习填平了学生和老师在所讲章节的知识点的鸿沟,使老师和学生处在了同一个背景条件下,那么老师和学生沟通的诅咒就降低了或者是部分消除了。

概念,学生们读过一遍,在他们的脑子里就有了印象,当老师再讲解时,就如音符,会在孩子们心中流过,共情就会产生,互动就会起来,理解就会深入。

例题,孩子们看过,在老师们举例时,思路就不会被禁锢,学生们的自信心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拓展,孩子有了概念的理解,有了解题的方法论,拓展就不是一筹莫展,概念和方法的迁移就能实现。

所以哪怕预习时仅仅把要讲解的东西读一遍,其效果也已经达到了老师和学生共处同一个情景的效果,那么知识的诅咒不再存在,或者知识的诅咒可以跨越,课堂的成功就可以预见。

因此,老师们,家长们,不要再让预习仅仅停留在你们的教导和叮嘱里,要让孩子们真正地动起来。上课时检验一下孩子们的预习成果,做的好的多表扬表扬,做的不好的多鼓励鼓励,让孩子们真正地养成预习的习惯,还要看得见效果。

Part 3   教学---与时俱进

用学生熟悉的背景知识讲解理论技巧

时代在变,人的背景也在变,不变的是我们书本上的定律、公理和公式,不变的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核心理念和规则。问题来了,老师们和孩子们的经历是不一样的。

在我们的孝文化中,有卧冰求鲤的故事。讲的是晋朝琅邪(今山东临沂)人王祥,幼年丧母,继母并不喜欢他,且经常在其父面前数落他,从而导致让其经常受罚。有一次,父亲和继母生病,王祥忙着照顾父母,衣不解带。冬天,生病的继母想吃鲤鱼,但因河水结冰无法捕鱼。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用体温把冰面化开,从化开的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非常高兴,把鱼拿回家继续供奉父母。

在我们讲解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们的共情效应并不强。尤其是孩子们会说,想吃鱼去菜市场就能买了呀,捕鱼可以用船呀,破冰可以用破冰铲呀,赤身卧冰,冻病了他怎么继续照顾父母呀?一系列问题就出来了,因为时代不同了,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了,但孝敬父母的孝心孝意就是不变的。

那么怎么办?课还得上呀!

一个办法是,把这个拉到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去。在讲这个故事之前,先和孩子们讨论两个问题:1、我们重感冒了是什么感觉,需要不需要别人的帮助;2、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有没有父母生病的情况。比如妈妈重感冒,爸爸又不在家,你是怎么做的?在孩子们热烈讨论之后,再正式引入这样的故事,因为孩子们已经有了共情,课程的进行和教学目标就会比较容易达成。

再举个例子,鸡兔同笼的问题,最早在1500年前的《孙子算经》内出现。似乎一直到近代,都不会出现孩子们没见过鸡和兔的情况。但是恰恰在现在的年代,鸡和兔离我们孩子们是越来越远。吃的鸡肉都是宰杀切好了的,兔子更是很少见到。那么,你讲鸡兔同笼的故事,有些孩子会是一脸懵懂,兔子,兔子是啥,好吧电视里或者图片上见过,但他可能真没什么印象,那你说这个问题怎么解?我想,老师如果把兔子换成独角兽,孩子们到可能更容易理解起来。

这样的案例主要想说明一个问题,因为时代在改变,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举例尽可能取材于孩子们生活场景里经常出现的,这样有助于打破或者降低知识的诅咒,老师和孩子们共情交流才更容易。

Part 4   行规-不妨换个角色

学生的行规问题一直是学校管理尤其是学生管理中的一个难题。而寄宿制学校,千头万绪更是多,学生的行规问题也就尤其多。

仔细分析行规问题,你会发现95%以上的问题都是习惯问题。习惯问题当然要用习惯的方式来解决。其中,让好习惯显而易见,让坏习惯不可见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是让好习惯显而易见好做,让坏习惯不可见就可能容易起冲突了。

让坏习惯不可见之所以容易起冲突,原因有两点:1、既然是习惯,你不让他发生还是会有惯性;2、学生并不一定认为这是一个坏习惯。第一点好理解,第二点为什么会发生,原因也在知识的诅咒。

在我们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洗衣服是统一到宿管阿姨那儿的,这就要求孩子们要把名字写在衣服上,方便宿管阿姨归还。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经常发些孩子们没写名字,从而造成宿管阿姨需要挨个查找询问是谁的衣服。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孩子们粗心,忘记写了。批评,提醒注意,发些治标不治本!

然而,这些问题得到最终改善源于我们在加强电子管理时增加的一项赎回政策,这些政策要求被没收电脑的学生需要做二十个小时的义工才能赎回电脑。其中很多孩子做义工时就选择了和宿管阿姨一起整理衣服。在整理衣服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不写名字的话,会给衣服整理和归还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和工作量。而这些参与义工的孩子有些就是之前那些不写名字的“问题”孩子。后面的事情就显而易见了,这些孩子在这个问题上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中,很多老师也发现,让一些经常有行规问题的孩子负责他经常出问题的方面的工作的管理,可能更容易把整个班级问题解决。这是因为,你让“问题”孩子和你站在了同一个场景里,知识的诅咒降到了最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Part 5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让教师和管理者同处于

一个知识背景下

开会、下命令,或者是规则颁布后,常常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在执行过程中还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分析问题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开会时开小差,会议内容太多,效率不高等等!当我们去询问出问题的人们,发现他的理解和开会时要表达的内容和方向完全偏了,而且可能还不在少数。知识诅咒在这里发生了。

为什么会发生知识的诅咒?管理命令的发布是管理者站在管理者的知识背景、视野、角度和能力去发布的,而执行者和管理者的角度、知识背景甚至能力并不站在一条线上。知识诅咒当然会发生。

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一家日本公司的领导,把一个得力手下叫到办公室,让他去做一件事情。吩咐完后,手下就要走,领导不让,和他确认,你明白任务是什么了吗?手下说,明白了。领导还不让走,说那你跟我复述一遍,然后手下就复述了一遍。领导还没让走,继续问,那你准备怎么做?然后手下说,会这么做这么做。说完领导认为也挺好。这时我们认为,领导该放行了,然而并没有!领导继续问,你认为你完成整个工作有什么困难?手下想了想,说没有。然后领导才放行。

这是一个领导发布命令非常好的避免知识诅咒的方法。在很多时候,领导直接把要做的事情一说,下属就拼命去干了,干的好说明他能力强,干的不好说明他执行力不足。其实最根本的,是不知道知识诅咒的存在。能力强的当然好,能力弱的就把事情没做好,白白浪费了时间,错过了最佳时机。

我们日常开会的时候,也会经常存在知识的诅咒。很多时候,开会是这样的,说有这样一个事情,讲了一大堆,然后做了一个完成时间表,问有没有问题,下面的人还在消化理解中,能有什么问题?然后就执行,执行过程中发现经常出问题,原因何在?知识的诅咒!

那么要怎么做?可以把这个议题提前发给大家!开会就做三件事:1、讲一下重要性,明确一下负责人;2、讲解一下关键问题和容易出错的地方;3、回答一下大家在会前产生的疑问!这么做下来,问题会少很多,因为大家开会时站在了同一个背景下。

总体的来说,人有差异,知识的诅咒就会一直存在。在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打破知识的诅咒就显得尤为重要。期望大家多思考,多观察,尝试不同的方法打破日常教学和管理中的知识的诅咒。
编辑 | 责任编辑 |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同时,如果您在校服行业专家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并且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400-823-9878。
0
分享至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
Copyright © 校服专家行业网 流量统计